工人日报:倚老卖老的老字号,躲不掉被摘牌的命运
数十个中华老字号顷刻间失去了光环,令人遗憾。据规定,申请认定中华老字号的标准之一是企业品牌创立于1956年(含)以前。经过岁月洗礼的这些老字号被摘牌,着实是一种损失。
“早该摘牌了,又贵又难吃”,这是网友的跟帖点评。而公众对老字号的情感可谓一言难尽。但“德不配位”的老字号被摘牌,是顺理成章之事。
一者,这是动态监管的结果,有利于保护商业文化遗产的“含金量”。自2006年商务部启动实施“振兴老字号工程”以来,中华老字号企业定期按要求提交复核材料,通过复核的可以保留老字号,而业绩下滑等危险指标增多的企业必须按要求整改。
二者,这对于更多老字号而言是一种鞭策,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并不意味着有了官方背书就可以高枕无忧、一劳永逸。网友在新闻下留言:“当倚老卖老不能‘长生不老’时,该如何续写往日荣耀?”这也是更多老字号企业该反思的。
有话直说,老字号不能“倚老卖老”。直面挑战、主动求变,这是很多人给出的建议。可这事落在老字号企业身上,知易行难,“臣妾做不到啊”。
那我们来看看做得不错的例子。此次摘牌事件,一些自媒体将标题做成“稻香村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”,惊到不少人,“还好还好,不是北京稻香村,虚惊一场!”为何北京稻香村人气不错?或许与其近年来吸收公众关于减糖、轻量、多样化、可邮购等建议不无关联。一位网友的跟帖道出关键:老字号的“老”应是老百姓的“老”,老百姓喜欢才是“老字号”。
老字号尤其不能“为老不尊”。当前,不少老字号遇到经营困难,尝试多种自救方式,包括转让商标使用权等。从法律和市场规则等角度看,并无不妥,经营得当还可以扩大知名度和商业版图。但现实中,很多老字号往往更看重转让商标使用权带来的收益,而忽略了对后续商标使用的监督和对自身品牌声誉的维护,导致不少贴牌企业成为“披着老字号的狼”,伤了消费者的信任,加速了品牌的口碑崩塌。
老字号不该只剩“步履蹒跚”的样子。据有关电商平台统计,今年“双11”开启当天,有85个国货品牌一开卖就破亿,超过7万个国货品牌在首日成交量翻倍,“90后”“00后”消费者占比达74%。这些国产品牌何以被消费者宠溺?大体离不开两条:产品层面坚守品质和创新,理念层面追求社会责任。
老字号想要“长生不老”,必须在理念、眼界上更上一层楼。近年来,国家积极推进中华老字号的振兴,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。但不论外界怎么推动,关键还要看企业自身的努力。
老字号,千万别“倚老卖老”。